请输入关键字
top
猪苓
发布时间:2010-8-24 11:11:00

其它类—猪苓
猪苓

Polyporus

(英)Agaric, Umbellate Pore Fungus

别名 豕零、野猪粪、地乌桃。

来源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 (Pers.) Fries的菌核。

植物形态 菌核呈长形块状或不规则球形,稍扁,有的分枝如姜块,表面灰黑色或黑色,凹凸不平,有皱纹或瘤状突起,干后坚实,断面白色至淡褐色,半木质化,较轻。子实体由菌核内生出,有菌柄及菌盖。菌盖肉质,干后坚脆,圆形。担子短棒状,顶生4个孢子。孢子卵圆形,壁光滑。

生于山林中阔叶树的根际。主产陕西、云南、河南、河北。

采制 春、夏、秋季采挖,晒干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

性状 菌核呈不规则条状、圆块状或扁块状,有的有分枝,长5~25cm,直径3~8cm表面灰黑色、棕黑色,皱缩或瘤状突起。体轻、质硬,断面颗粒性,类白色或黄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

化学成分 含有类似茯苓聚糖的猪苓聚糖、α-羟基-二十四碳酸(α-hydroxy-tetracosanoic acid)、麦角甾醇、生物素(biotin)等。

性味 性平,味甘、淡。

功能主治 利水渗湿。用于小便不利、水肿、泄泻、淋浊、带下。
【详细介绍猪苓的功效】

【药理作用】①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猪苓煎剂5克,6小时内尿量增加62%,氯化物增加45%,但3克煎剂及临床常用量对人未能证实有利尿作用。
   以不麻醉的带输尿管瘘犬作实验,猪苓煎剂0.25~0.5克/公斤静脉或肌肉注射表现利尿,口服或静脉注射量低于0.0048克/公斤,则无作用。
   家兔口服或腹腔注射,需接近人的用量始有效,煎剂、流浸膏2克/公斤则无效。
   大鼠口服醇提水溶液能增加尿量,但切除肾上腺的大鼠,猪苓煎剂与去氧皮质酮合用,对尿量及盐的排泄并无影响。
   猪苓含钾量不高(30毫克%),亦不稀释血液,其利尿作用可能由于抑制了肾小管对电解质和水的重吸收。
   五芩散煎剂(猪苓、茯苓、白术、泽泻、桂枝)静脉注射于犬,在增加尿量的同时增加钠、钾、氯离子的排出,醇提水溶液给大鼠口服亦有明显的利尿作用,其组成药物中以桂枝利尿较显著。
    ②抗菌作用猪苓的醇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   
【炮制】洗净泥砂,润软切片,晾干。
    《雷公炮炙论》:凡采得猪苓,用铜刀削上粗皮一重,薄切,下东流水浸一夜,至明漉出,细切,以升麻叶对蒸一日,出,去升麻叶令净,晒干用。
   
【性味】甘淡,平。
    ①《本经》:味甘,平。
    ②《药性论》:微热。
    ③李杲:淡甘,平。
【归经】入脾、肾、膀胱经。
    ①《汤液本草》:入足太阳、少阴经。
    ②《药品化》:入脾、膀胱二经。
    ③《本草经解》:入手太阴肺经、足太阴脾经。
【功用主治-猪苓的功效】利尿渗湿。
   治小便不利,水肿胀满,脚气,泄泻,淋、浊,带下。
    ①《本经》:主痃疟,利水道。
    ②《药性论》:解伤寒温疫大热,发汗,主肿胀,满腹急痛。
    ③《珍珠囊》:渗泄,止渴,又治淋肿。
    ④《医学启源》:大燥除湿。
   《主治秘要》云,去心懊憹。
    ⑤《医学入门》:治中暑消渴。
    ⑥《纲目》:开腠理,治淋、肿、脚气,白浊、带下,妊娠子淋,小便不利。
   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2~4钱;或入丸,散。
【宜忌】无水湿者忌服。
    ①《医学启源》:猪苓淡渗,大燥亡津液,无湿证勿服。
    ②《医学入门》:有湿症而肾虚者忌。
    ③《得配本草》:目昏、无湿而渴,二者禁用。
【选方】①治脉浮发热,渴欲饮水,小便不利:猪苓(去皮)、茯苓、泽泻、阿胶、滑石(碎)各一两。
   上五味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,取二升,去滓,纳阿胶烊消,温服七合,日三服。
   (《伤寒论》猪苓汤) ②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,小便不利,微渴引饮:猪苓五两,末,以熟水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   (《子母秘录》) ③治痃疟不分新久:猪苓一两,茯苓五钱,柴胡四钱,半夏三钱,甘草一钱,生姜三片,大枣二枚。
   水三碗,煎一碗。
   未发前服,渣再煎,发后服。
   (《方脉家宝》) ④治肠胃寒湿,濡泻无度,嗜卧不食:猪苓(去黑皮)半两,肉豆蔻(去壳,炮)二枚,黄柏(去粗皮,炙)一分。
   上三味捣罗为末,米饮和丸,如绿豆大,每服十丸,食前熟水下。
   (《圣济总录》猪苓丸) ⑤治子淋:猪苓五两。
   捣筛,以白汤三合,和方寸匕为一服,渐至二匕,日三夜二,尽,不瘥,宜转下之,服甘遂散。
   (《小品方》) ⑥治年壮气盛,梦遗白浊:半夏一两,猪苓一两。
   上半夏锉如豆大,猪苓为末。
   先将半夏炒令黄色,不令焦,地上去火毒半日,取半夏为末;以一半猪苓末调匀和丸,如桐子大,更用余猪苓末拌丸,使干,入不油砂瓶中养之。
   每服四十丸,空心温酒盐汤下,于申未间冷酒下。
   (《济生方》猪苓丸) ⑦治呕吐而病在膈上,思水者:猪苓、茯苓、白术各等分。
   上三味,杵为散,饮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   (《金匮要略》猪苓散) ⑧伤寒口渴。
   用猪苓、茯苓、泽泻、滑石、阿胶各一两,加水四升,煮成二升。
   每服七合。
   一天服三次。
   此方名猪苓汤。
    ⑨通身肿满,小便不利。
   用猪苓五两,研为还想,每服一匙,熟水送下。
   一天服三次。
    ⑩妊娠肿渴(郐、腹皆肿,小便不利)。
   治方同上。
   
【名家论述】①《本草衍义》:猪苓,行水之功多,久服必损肾气,昏人目。
    ②《用药心法》:猪苓,苦以泄滞,甘以助阳,淡以利窍,故能除湿利小便。
    ③《纲目》:猪苓淡渗,气升而又能降,故能开腠理,利小便,与茯苓同功,但入补药不如茯芩也。
    ④《本草汇言》:猪苓,渗湿气,利水道,分解阴阳之的药也。
   此药味甘淡微苦,苦虽下降,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,升而能降,降而能升,故善开腠理,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,故前古主痃疟。
   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。
   能发汗逐邪。
   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。
   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,心中懊憹,疟痢瘴泻,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。
   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、发热、消渴而小便不利者,用五苓散,以止其吐;冬时寒嗽,兼寒热如疟状者,名为痰风,用五苓散以定其嗽。
   此三法俱重在猪苓,开达腠理,分利阴阳之妙用也。
    ⑤《药品化义》:猪苓味淡,淡主于渗,入脾以通水道,用治水泻湿泻,通淋除湿,消水肿,疗黄疸,独此为最捷,故云与琥珀同功。
   但不能为主剂,助补药以实脾,领泄药以理脾,佐温药以暖脾,同凉药以清脾,凡脾虚甚者,恐泄元气,慎之。
    ⑥《本草述》:方书有云,湿在脾胃者,必用猪苓、泽泻以分理之也。
   按猪苓从阳畅阴,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,阳也;泽泻从阴达阳,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,阴也。
   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。
    ⑦《长沙药解》:猪苓,渗利泄水,较之茯苓更捷。
   但水之为性,非土木条达,不能独行。
   猪苓散之利水,有白术之燥湿土也;猪苓汤之利水,有阿胶清风木也;五苓之利水,有白术之燥土,桂枝之达木也;八味之利水,有桂枝之达木,地黄之清风也:若徒求利于猪、茯、滑、泽之辈,恐难奏奇功耳。
    ⑧《本草求真》:猪苓,凡四苓、五苓等方,并皆用此,性虽有类泽泻,同入膀胱肾经,解热除湿,行窍利水,然水消则脾必燥,水尽则气必走;泽泻虽同利水,性亦类燥,然咸性居多,尚有润存,泽虽治火,性亦损气,然润能滋阴,尚有补在。
   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,则润燥适均,而无偏陂之患矣。
   至于茯苓虽属渗剂,有湿自可以去,然茯则入气而上行,此则入血而下降,且与泽泻利水消肿,治疟止痢等药,审属暑邪湿热内闭,无不借此以为宣导之需,古人已云清利小便,无若此駃,以故滋阴药中,止有泽泻,而不用及猪苓,正谓此耳。
   但此专司引水,津液易耗,久服多致损目。
      
【附方】 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,常寄生于枫树、柞树、桦树、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。
   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.....利不便与茯苓同功,但入补药,不如茯苓也。

分享二维码:
上一篇:紫芝
下一篇:络石藤